close

 

EDVVE79465BRFREF5ECE

 

內容簡介

  台灣社會自解嚴後,民主化的腳步加速社會運動的普及,在主流媒體看不到的地方,社會運動的力量已無聲無息浮現在各個角落,越來越多的群體採用這種語言,這種深植於人心中,相當多元化的意見表達方式,一旦在社會運動的年代忽略了這股集體力量所帶來的種種挑戰,就無法清楚理解台灣社會變遷的過程。

  《社會運動的年代》是一本傳承學界二十年來研究成果,並開展新局的重要著作。本書邀集十三位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法律學者,就四大社會運動研究議題:組織與策略、法律與人權、日常生活,以及學界研究成果,就其關注的領域分工寫作,共同探索台灣晚近二十年來的社會運動歷程,引領讀者更全面性地理解台灣的運動社會。

作者簡介

(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金壽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暨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副教授。研究興趣為司法政治和政治社會學。

江以文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畢業論文〈「女窩」的美麗與哀愁:一個部落原住民婦女組織之民族誌研究〉。

杜文苓

  美國柏克萊大學環境規劃博士。研究關注科技風險與環境正義課題、審議民主、環境運動,及環境政策制度變遷。現為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台灣環境行動網常務理事、台灣STS學會理事。多篇中英文著作發表在專業期刊與學術專書中,包括《公共行政學報》、《台灣民主季刊》、Development and Chang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及專書Challenging the Chip: Labor Rights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in the Global Electronics Industry(2006)等,同時也是專書Challenging the Chip: Labor Rights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in the Global Electronics Industry的共同編輯之一。

邱花妹

  英國艾賽克斯大學社會學系博士。關注資本主義全球化下的環境與社會正義問題;國家、資本、社會與科技在環境爭議中的角色與轉變;生態民主、生態社會主義及紅綠政治(Red Green Synthesis)、永續農業與另類全球化的可能性。現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台灣環境行動網理事長、地球公民協會理事(兩協會將於2011年合併為地球公民基金會)。

何明修∕主編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社會運動、勞動社會學、環境社會學,著有《社會運動概論》(2005)、《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2006)、《四海仗義:曾茂興的工運傳奇》(2008)。

邱毓斌

  英國艾賽克斯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現為高雄市NGO工作者工會研究員。曾任中華電信工會組訓組長、全國產總籌備會秘書處召集人、全國產總秘書長、英國勞工新聞網站LabourStart通訊員(網址:)。關注領域為工會發展策略、勞動與就業、社會運動、全球化與社會不平等。

林秀幸∕主編

  以新港鄉的地方社區運動作為博士論文研究,畢業於法國第五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畢業後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轉換跑道進入人類學領域,從事漢人的宗教體系和地方社群關係的研究。曾輾轉任教不少公私立大學,最後落腳在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

林津如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專長為性別研究、家庭研究、新移民女性研究、少數族裔婦女研究、交織政治等。曾發表文章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Journal Of Family History、Sexualities等期刊。2009年後投入那瑪夏鄉的災後重建工作。

柯朝欽

  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現為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也是「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2008、2009、2010)。研究領域與興趣為社會學理論、政治社會學、文化社會學、政治哲學。現致力於戰後台灣政治暴力的研究。

官曉薇

  美國賓州大學法學博士。研究興趣為社會運動與法律、法律社會學、婦女運動、性別與法律、隱私權等。現為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婦女新知董事。學術著作發表於《中研院法學期刊》、《思與言》等。

莊雅仲

  任教於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美國杜克大學人類學博士。著作散見中英文期刊,包括Democracy in Action: The Making of Social Movement Webs in Taiwan、〈巡守社區:權力、衝突與都市地方政治〉與〈有「夢」最美: 族群認同與承認政治〉等,目前專注於專書Democracy on Trial: Social Movements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Post-Authoritarian Taiwan的寫作。

許維德

  美國雪城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現任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暨族群與文化碩士班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認同研究、社會運動、族群關係、國族主義,及台灣獨立運動。曾發表論文於Berkeley Journal of Sociology、Maxwell Review、Etudes Chinoises、《思與言》、《台灣史料研究》以及《人類與文化》等刊物。

張恆豪

  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專長為社會運動、障礙研究、健康與疾病社會學。曾發表文章於Asian Journal of Women' s Studies、《台灣社會學刊》、《教育與社會研究》、Review of Disability Studie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等期刊。

目錄

序:社會運動和社會運動研究的辯證/蕭新煌(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

第一章
導論:探索台灣的運動社會/何明修

第一篇 組織與策略
第二章
反高科技污染運動的發展與策略變遷/杜文苓、邱花妹
第三章
自主工運組織策略的歷史局限/邱毓斌
第四章
障礙者權利運動的策略與組織變遷/張恆豪
第五章
教育改革運動的政策回應/何明修

第二篇 法律與人權
第六章
反墮胎運動與人工流產法論述/官曉薇
第七章
司法獨立改革的運動策略/王金壽
第八章
戒嚴時期政治犯平反運動的持續與公共化/柯朝欽

第三篇 日常生活
第九章
永康街社區運動/莊雅仲
第十章
新港社區運動/林秀幸
第十一章
原住民婦女組織的培力經驗與運動意涵/江以文、林津如

第四篇 學界研究成果
第十二章
台灣「社會運動研究」的歷史考察/許維德

 

推薦序

社會運動和社會運動研究的辯證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蕭新煌

  回顧起來,台灣的第一波社會運動是從1980年開始, 消基會的成立(1980年11月1日)宣布了組織化社運的正式起步。解嚴前的1980到1986年, 陸續目睹了開啟民間社會力先河的消費者、反公害自力救濟、生態保育、婦女權益、原住民族人權、學生自治和新約教會宗教自由等7種社運的鳴槍;解嚴當年(1987年),更出現了更具政治敏感性的勞工、農民、老兵權益、政治受刑人人權、外省人返鄉、教師人權和福利弱勢團體抗爭等另外7種特定受害人權運動。1988至1990年,又再現另外6種組織多樣、訴求多元的社運,如台灣人返鄉、反核、客家母語、教育改革、無住屋者團結和司法改革等。

  我細數以上在八○年代10年間勃興的20種「第一代社運」(或被稱傳統社運),是在強調以下幾點歷史的觀察:第一、八○ 年代是30年來台灣社運史前所未有的發端期,更是最艱難的集結期,能一舉冒出20種社運的火花,堪稱台灣社運的「黃金十年」; 第二、那10年的社運,不只紮根民間社會求自主反宰制的不變性格,也催生了台灣政治自由化和民主化的契機;第三、那10年孕育和建立了台灣社運組織和人力規模,從此社運組織變成台灣非政府組織(或非營利組織或第三部門)的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可稱為「倡議」(advocacy)型的第三部門,與「服務」(service)型第三部門,形成有價值的對照; 第四、社會運動的「事實」,始終在社會運動「研究」之前發生,台灣在八○年代初就有社運現實,但到八○年代末才出現相關研究和成績。

  在這樣的歷史脈絡下,看這本《社會運動的年代:晚近二十年來的台灣行動主義》新書的出版, 就會格外有意義。在導論裡,編者之一的何明修開宗明義地指出: 「本書最主要的用意,是為了銜接在1989年(10月)出版的《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在前後這兩本書之間,相隔超過20年。在這20年裡, 社會運動的「現實」和社會運動研究的「成績」,其實分別都有相當的變化,而各自的生成演變, 正巧可展現這兩者間的「辯證」關係。20年來有關台灣社會運動的編著專書其實不多,一共5本,第一本是上述的《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徐正光、宋文里合編,1989), 第二本是10年後的《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 蕭新煌、林國明主編,2000),第三本是《台灣全志‧社會志社會運動篇》(何明修、蕭新煌著,2006),第四本則是《台灣社會運動再出發》(蕭新煌 、顧忠華主編,2010),最新的一本就是本書了。如果說本書的出版「是奠基在先前學者的成果之上」,那麼就要做到接續、甚至突破前述4本專書的內容和特色。

  這本書確實達成所宣稱的用意和企圖,成為20年來前四本書後,另一重要社運研究的著作;有傳承,也有開創。傳承的是不改社運研究對社運現實的忠實記錄、客觀剖析和主觀關懷的特有學術傳統。開創的是擴大對此一可研究領域的視野, 不僅持續對「第一代社運」的追蹤和深化研究(如反高科技污染、自主工運、障礙者福利權利、教育改革、婦女生育自主權、司法獨立、政治犯平反等),更進入「第二代社運」(即日常生活中的社運和行動主義,如中產階級主婦社區參與運動、鄉村社區運動、原住民婦女自我培力運動等)的領域。此外,本書還自我期許, 在守住「組織—策略」的主導研究取向之餘, 朝著「文化—意義」的詮釋研究取向跨越。

  另一點有趣的現象是,前四本書的大量作者群中, 當年不少是「既學術,也實踐」的類型,而這本書的作者群卻感受到「想介入,卻力不從心」的困境,這涉及時下學術界的績效審查制度對正在向上爬升的中、新生代學者的壓力和限制, 以致他們只能「純研究, 淺參與」,這種「腦在心不在」的研究性向跟當年用研究去投入的風格,恐怕有很大不同。這對社運的發展和社運研究的提升, 到底孰優孰劣,恐也是另一個值得思索的課題。

  一如前述,社會運動研究總是跟在社會運動現實之後,因此,親自參與觀察, 貼近現場和主事人物的對話是必須的功夫,這本身耗時耗力, 若要再完成理論的詮釋, 更是要時間去再三琢磨才能竟其功,因此想要有效觀察又有好理論建構,確實是一個不容易,但又不能不去面對和克服的新挑戰。早期的社會運動研究著作確實重在做「有效觀察」, 但近10年來則講究要有「理論解釋」; 前者難免會有大而化之、見林不見樹,或是現象豐富、理論不足, 導致解釋不夠;但後者恐又難免小題大作、見樹不見林,或是理論太多、現象太少,以致過度解釋。如何適當結合觀察(濃描述)和理論解讀(深論述), 以展現在對社運的個案分析或整理探究,就是另一個大哉問。讀者從本書的幾章內容,當可以感覺到作者們是在朝這種方向去嘗試。

  從這本書各章對所探討個別社運的歷史描述,和第十二章針對20年來社運研究的歷史考察, 讀者也很可能會被30年來台灣社運發展史的分期或階段,產生進一步好奇。不管對各分期的命名有所不同,但不難從本書和前面幾本相關著作對此的論述, 得到台灣社運生命史不同階段的特色:

  第一階段(1980—1986年):社運的潛伏、萌芽和集結期。

  第二階段(1987—1989年):社運的勃興期。在這兩階段, 社運對台灣新民主的催生有明顯貢獻。

  第三階段(1990—2000年):社運的大抗爭、防堵威權主義反撲和制度化期。在這階段,社運投入台灣新民主的打造。

  第四階段(2000—2008年): 社運與原盟友民進黨政府轉向曖昧,被吸納, 抗爭力轉弱, 但多元化、生活化趨強。在這一階段,社運似乎未能有力地鞏固台灣新民主體質;

  第五階段(2009—迄今):「第一代社運」再起、再出發, 對抗舊威權政體復辟, 「第二代社運」持續多樣發展; 期待共同維護和深化台灣新民主。

  本書出版的時機, 正值台灣社運發展到第五階段的關鍵時刻,我期待本書的中、新生代作者群, 也能掌握社會運動研究和社會運動發展的共生激盪關係,讓學術研究有助於社會實踐能量的擴散,讓兩代的社會運動都能受到社會科學界更有心的關注和更嚴肅的論述, 進而讓各種社運所追求的不同新價值能注入台灣社會文化主流。以上是我的讀後感,也是我的期待。以此,我誠摯地推薦本書給所有關切台灣新民主的生機和前途的讀者。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525407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528頁 / 15 x 21 x 2.6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第一章 導論:探索台灣的運動社會
/何明修(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一、社會運動作為一種行動主義

近年來,大規模街頭抗爭已成司空見慣的現象。從2 0 0 4年以來,該年泛藍陣營抗議總統選舉結果、2 0 0 5年抗議中國反分裂法遊行、2 0 0 6年紅衫軍反扁,到2 0 0 8、2 0 0 9年抗議陳雲林來訪,一波又一波的政治抗議,都是社會公眾所關注的焦點。在台北街頭, 動輒1 0萬人以上的集結,已成為群眾動員的起跳價, 現場直播的警民對峙與衝突,也是必備的場景。有些人擔心激情的抗爭將會瓦解政治共識,侵蝕民主的基礎;也有些人樂觀看待, 認為這些政治運動是活躍民主體制的必然產物。無論是贊成或反對, 大規模的政治動員儼然成為台灣社會運動的最典型代表,彷彿社會運動一定要涉及藍綠,關乎國家認同,不是支持政府,就是反對政府。1

從最廣泛的定義來看,社會運動是:一、以有組織的方式來要求某一種社會變遷,二、採取常態體制以外的行動(Marx and McAdam 1 9 9 4 : 7 3 ), 那麼上述形形色色的政治抗爭的確可以視為「社會運動」,不少社會公眾也是如此看待。許多學術研究提出的概念, 如機會評估、群眾動員、組織領導、框架設定、劇碼表演、情緒激發等,也可以用於解釋其起源與所產生的後果。然而, 更仔細來看,這些群眾動員不外乎是政治衝突的延伸, 往往是政治人物發起,將政黨間的爭議從國會移轉到街頭。在這些群眾抗爭過後, 不同的政治人物或政黨或許會產生聲勢消長的後果,政治權力也會有所移轉,但無論如何,根本的社會體制不會因此發生變動。為了更清楚標誌出社會運動現象的特徵,需採取更嚴格的標準。如果只有一與二的規定, 那麼社會運動與一般社會衝突就容易混為一談。事實上, 社會運動之所以引人注意,正由於它是:三、帶有特定的文化導向(cultural orientation),試圖改變既有社會的運作方式( To uraine 19 85: 78),或者說,要求打破社會體系的限制(Mel ucci 19 96: 24)。

因此,社會運動是一種特殊的集體行動,它: 一、涉及到群體的共同參與,二、採取體制外的策略,三、以某一種價值作為引導。從這個定義來看, 社會運動不一定發生在凱達格蘭大道上,也不必然涉及大規模的群眾參與,更不需呈現在電視螢幕之前。

在更多主流媒體看不到的角落, 社會運動的力量已無聲無息地在台灣各個角落浮現。在桃園八德,聯福成衣廠的失業女工佔領廠房長達1 2年之久,從1 9 9 6至2 0 0 8年間,她們長期「埋鍋造飯」,沒有被太多人關切,除非她們以戲劇化的方式阻擋火車,或攔截高速公路。同樣地,2 0 0 4年起,一群大學生與樂生院病友守護被捷運工程威脅的家園,儘管怪手剷平了樂生院,他們的活動仍沒有中斷過。事實上,在這個資訊革命的時代中,社會運動的參與者也可不出門,透過電子郵件、b l o g、推特、臉書等管道,一樣能達到訊息傳遞、資源匯集的作用。

民主化帶來了社會運動普及化, 越來越多的社會群體開始採用這種政治語言。晚近幾年來, 我們看到同志、反同志人士、宅男、職棒球迷、災民、外籍移工、司法受害者, 紛紛加入社會運動的隊伍,無論他們所追求的集體目標是什麼。不管努力是否成功,社會運動已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更普遍化的社會運動, 意味著日常生活每一面向都受到有意識的審視,成為許多力量共同競逐的標的物。在這個社會運動的年代,一旦我們忽略這股集體力量所帶來的種種挑戰, 社會變遷的過程就無法被清楚理解。

美國新左派學運領袖, 後來也成為重要社會學研究者的To d d G i t l i n曾指出,美國現在通用的「行動主義者」(a c t i v i s t s)一詞是七○年代的產物;在六○年代, 他們自認是所謂的「組織者」( o r g a n i z-e r s), 共同投身於一個通稱為「運動」的洪流。即便如此,G i t l i n 強調,「行動主義者」仍具有特殊的意涵,因為它意味著一種拒絕將現存世界視為理所當然的態度。行動主義者並「不滿足於哀嘆、憤怒或悔恨, 也不只是盲信、冀求或高聲宣示。他們認為自己不是世界的局外人, 儘管這個世界存在各式各樣的迫害、危險與神奇, 也不是與我無關。歷史不是( 或說不只是) 其他人所做的事。我的行動與你的行動才是真的關鍵」(G i t l i n 20 03 : 4)。在台灣,推動各種社會運動的力量,也是這樣拼鬥不服輸的信念,在此,我們借用這個辭彙,將社會運動的參與稱為「行動主義」( a c t i v i s m)。本書即是探討各式各樣的行動主義在晚近2 0年來的驚奇冒險,無論成功或是失敗,過去他們曾走過的軌跡,已成為我們所處的現實;在接下來的2 0年,行動主義也將進一步形塑台灣社會的輪廓。
 

 

 

 

拼多多公布的業績顯示截止12月底年活躍買家數達5.852億,同比增長39.83%,這對於全心放在推動增長的它來說顯然是好消息,但是其依然處於虧損狀態,主要是因為營銷成本占總營收的比例高達84%,顯示出它繼續通過燒錢的方式推動高增長,在當前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情況下,資金鍊問題正成為它面臨的巨大風險。 ​ ... 中國電商市場已形成阿里巴巴和京東兩大巨頭的格局,多年來其他電商企業曾先後試圖挑戰這兩大電商,但是最終都鎩羽而歸,近幾年來諸多中小電商更先後倒閉,而阿里巴巴和京東的凈利潤則持續取得上升,顯示出強者恆強的趨勢。 拼多多是這麼多年來出現的唯一一家成功撼動了阿里巴巴和京東兩強的電商企業,據它公布的數據指在用戶數和GMV兩大指標方面都已超越京東,逐漸成為國內第二大電商。 拼多多早期是通過為消費者提供超低價商品的方式崛起,在這個過程中它不斷向消費者提供補貼,分析指拼多多的補貼高達每件商品價格的一成多,隨著它體量的增大,補貼快速增長,2019年它發起了「百億補貼」戰略,可見它為了維持快速增長的勢頭持續在瘋狂燒錢。 拼多多的這種燒錢方式,當年阿里巴巴和京東都曾採用過,尤其是京東由於多年燒錢導致它持續虧損,不過由於投資機構看到京東增長速度超高,最終還是吸引了投資者不斷為京東提供資金,最終成就京東如今的市場地位,很顯然拼多多如今似乎也試圖複製這一發展模式。 至2019年拼多多的燒錢模式都是成功的,而隨著它在體量上超過京東,投資者也看到了它有望在阿里巴巴和京東兩大巨頭的夾縫中突圍的希望,這是拼多多在過去一年多時間股價持續上漲的推動力,拼多多的市值也因此一度超越京東。 但是疫情的驟然爆發,可能正成為拼多多的巨大風險,由於疫情的影響中國消費者開始節衣縮食,消費能力必然下降,大環境不佳的情況下即使拼多多大力度補貼恐怕也難以繼續維持目前高速增長的勢頭。 另外一個是拼多多的燒錢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支持,然而由於疫情的影響美國股市已連續大跌多日,即將跌穿牛熊線;疫情的影響同樣導致投資機構開始持謹慎態度,拼多多如果面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它試圖通過非公開市場融資的難度也會加大,如此一來拼多多能否繼續融資燒錢推動其發展就成為各問題。 近幾年來,中國的網際網路創業熱潮高漲,原因正是因為創業者非常容易融資,但是這兩年由於國內資本市場步入寒冬,許多企業因為融資困難而導致資金鍊斷裂最終迅速敗落,在如今疫情的影響下依然持續燒錢的拼多多需要考慮下資金鍊的問題。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azGRAO5.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498593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台中容易冒汗治療中醫台中頸部緊繃酸痛中醫推薦潭子記憶力減退看什麼科
太平區喉嚨異物感治療中醫 太平區頸部緊繃酸痛中醫推薦 看診認真的中醫診所西屯下背酸痛改善中醫診所 神岡胃脹治療中醫 ptt推薦的中醫診所台中入睡困難治療中醫 南屯血壓不穩定看什麼科 中醫診所這間很大推太平區入睡困難看什麼科 豐原容易冒汗治療中醫 中醫診所這間很大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ng07tv81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